海報新聞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穩 濟南報道
2025年剛剛過了70天,人工智能成為了這段時間最熱門的話題。
從深度求索(DeepSeek)在春節期間的爆火,到各地政務系統紛紛接入深度求索,完成本地化部署;從各地舉辦招聘會高薪招聘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到多所“雙一流”高校擴招人工智能專業、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一時之間,大街小巷,無論科技愛好者還是普通民眾,都在談論人工智能。
深度求索爆火,各地政務系統、高校、醫院、大廠紛紛接入
這一切始于何時?
應該是2025年春節前夕,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深度求索在海內外的突然“爆火”。
1月20日,距離除夕還有一周時間,成立僅一年多的深度求索公司,推出新一代大模型R1,性能比肩OpenAI o1正式版的同時,實現了超低訓練成本,并且全面開源,給全球AI界帶來了一場“地震”。
1月27日,深度求索應用登頂蘋果美國地區應用商店免費APP下載排行榜,在美區下載榜上超越了ChatGPT。同日,蘋果中國區應用商店免費榜顯示,該應用成為中國區第一。
一天之后,宇樹機器人登上春晚,全網刷屏。至此,國內人工智能領域活力迸發。
春晚上的宇樹機器人。
2025年1月,廣州完成全國首個政務領域的深度求索國產化適配。目前,廣州政務領域已全面鋪開深度求索大模型的接入工作,率先推動深度求索技術在民生服務、城市治理等多個熱門政務領域的深度應用與創新實踐。
2月16日,深圳市基于政務云環境面向全市各區各部門正式提供深度求索模型應用服務,實現了基于深度求索的人工智能政務應用一體化賦能升級。
此后,北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鹽城、連云港、贛州、呼和浩特、臨沂、煙臺、濱州等國內多個城市相繼宣布政務服務擁抱深度求索,完成本地化部署。
政務系統接入深度求索,將會給政務服務和公共治理帶來什么變化呢?
據報道,深圳福田區推出基于深度求索開發的AI數智員工,首批70名AI數智員工已“上崗”。這些AI數智員工可實現:公文格式修正準確率超95%,“執法文書生成助手”將執法筆錄秒級生成執法文書初稿,“AI招商助手”企業分析篩選效率提升30%;除有深度求索通用能力外,AI數智員工還結合各部門各單位實際業務流程,量身定制個性化智能體,首批滿足240個業務場景使用。
廣東梅州市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接入深度求索大模型,借助深度求索技術,梅州12345熱線應用系統能夠實現四大功能,即進行智能文本機器人應答、智能輔助填單、智能工單分類、智能工單轉派,確保熱線打得進、接得好、能轉辦,實現市民訴求“接得更快、分得更準、辦得更實”的目標。
除了各地政務系統,近段時間以來,各地已有多所高校、醫院及企業接入了深度求索。
京東云、華為云、騰訊云、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主流云平臺也相繼宣布接入深度求索系列模型,移動等三大運營商也宣布全面上線深度求索。據報道,接入深度求索的國內上市公司已經超過100家。
AI人才成為春招市場“香餑餑”
隨著人工智能的爆火,各地春招市場也迎來了“AI”熱潮,AI大模型應用、算法工程師等方面的人才成為了企業爭搶的“香餑餑”。
今年2月,阿里AI To C業務開啟大規模人員招聘,開放招聘崗位達到數百個,其中AI技術、產品研發崗位占比達到90%,主要分布在AI產品和AI技術研發方向,將重點投入到文本、多模態大模型、AI Agent等前沿技術與應用的相關工作中,而小米和字節跳動,在對AI人才的爭奪上,同樣動作頻頻。
招聘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春招中,人工智能行業求職人數同比增長33.4%。機器人算法工程師、調試工程師招聘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三成。
據獵聘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2025AI技術人才供需洞察報告》顯示,近一年(2024年2月-2025年1月)AI技術人才需求的職能分布上,最為稀缺的AI技術人才崗位是算法工程師,占比67.17%,連續兩年穩居第一。圖像算法、機器視覺、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分列第二至第五。
而這些,均真實地反映在了今年的春季線下招聘市場上。
在杭州春季首場大規模線下人才招聘會上,830家企業推出2.1萬個崗位,其中半數聚焦AI算法、大模型開發。招聘會上,宇樹科技開放了AI算法工程師、深度強化學習算法、機器人運動控制算法等10個崗位,每月最高薪資達到7萬元;海亮集團為AI算法測試工程師開出了月薪2萬至5萬的薪資。
2025年上海首場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的大型招聘會,有近千家單位參與招聘,共提供超過兩萬個招聘崗位。其中,招聘人數排名前三的崗位分別是算法工程師、市場營銷員以及家政養老服務人員。從薪資數據來看,AI大模型應用研究員、無線通信算法工程師等相關崗位招聘近300人,月薪最高可達4萬元。
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招聘攤位前。(圖源杭州人社官方微信公眾號)
多所“雙一流”高校在擴招人工智能專業
人工智能的相關崗位成為當下招聘市場的“香餑餑”,多所“雙一流”高校也在近期宣布本科擴招,其中幾乎均包括人工智能以及相關專業。
3月2日,清華大學宣布有序適度擴大本科招生規模,2025年擬增加約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額,同時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著力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社會發展需要。
據悉,新成立的本科通識書院將匯聚清華優勢學科資源,突出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中的驅動作用,立足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融合,著力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范式,以培養具有深厚人工智能素養、掌握人工智能技術、具備突出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3月5日,上海交通大學發布消息稱,2025年將繼續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擴大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一天后,中國農業大學宣布,本科擴招500人。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緊緊圍繞糧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與裝備制造等學科領域,擴大招生規模。中國農業大學稱,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工智能交叉創新是未來推動農業科技變革的、全新的、最有發展前景的增長點和突破口。
同樣宣布在人工智能等相關專業上擴招的還有西安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雙一流”高校。
多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
早在2019年,國內就有三十余所985、211高校招收人工智能專業本科生。據統計,在中國已有500余所高校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大批年輕人涌入了這條跑道。
除此之外,還有多所高校在近期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學院。
2月1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外科微創機器人人工智能中心也正式揭牌;
2月24日,廣西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成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將于今年9月首次招生;
3月5日,桂林旅游學院成立人工智能學院并舉行揭牌儀式,將打造“人工智能+文旅”特色育人體系;
3月6日,廣州理工學院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攜手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將于2025年9月正式招生,開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工智能系統開發與部署方向)和人工智能專業(AI大模型方向);
3月7日,廣西師范大學舉行人工智能學院揭牌儀式,并舉行人工智能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書簽署儀式;
3月9日,北京服裝學院成立人工智能與創新設計學院;
3月10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
3月12日,江蘇省教育廳官網發布省級人工智能學院、省級工業軟件學院遴選結果公示,入選省級人工智能學院建設名單的高校包括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江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蘇州大學、南通大學、江蘇理工學院。
其實,南京大學早在2018年就率先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完整的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培養體系,隨后還成立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學院、智能軟件與工程學院。
而在去年,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多所985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學院。去年4月,四川省人工智能學院正式獲批成立,由電子科技大學牽頭,整合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的優質資源,在該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基礎上組建而成。
多地發文助力發展人工智能,真金白銀All in AI
在人工智能持續火爆的當下,各地紛紛印發相關政策,拿出真金白銀All in AI。
2月14日,蘇州發布《蘇州市高水平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對國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和應用場景布局支持力度,對牽頭申報主體、聯合申報主體、合作申報主體,分別給予最高1億元、2000萬元、500萬元支持等。
蘇州還出臺了9條措施支持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發展,對頂尖人才給予最高1億元項目資助、最高1000萬元購房補貼,每年面向青年人才推出不少于5000個優質崗位等。
2月28日,北京發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據悉,北京市已經設立了總規模1000億元、存續期15年的政府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領域,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產業化項目。
3月3日,深圳市發布《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其中提出,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專項資金保障,協同支持人工智能終端企業做大做強。發放“訓力券”“語料券”“模型券”,降低企業成本。
其實,早在去年12月18日,深圳就印發了《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的若干措施》。其中就提到,每年發放最高5億元“訓力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研發和訓練成本;每年發放最高5000萬元“語料券”,促進語料開放共享和交易,推動數據要素市場建設;每年發放最高1億元“模型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應用成本。
3月10日,廣東印發《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提到,創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對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省財政按規定分別給予最高5000萬元、1000萬元的資金支持;每年擇優支持不超過10個標桿案例,每個給予最高800萬元獎勵;每年擇優支持不超過5個符合條件的開源社區和開源生態中心,按不超過其上一年度審定運營費用的30%,給予最高800萬元資助等。
如今,人工智能正在各個領域如火如荼發展,AI時代,或許真的已經來了。
責編:鄧玉莉
審核:劉欣
責編:劉欣